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控

工业信息化报告:科学开展智能制造对实现“中国制造2025”具有决定作用

2020-05-26 04:02:26

2016年12月26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作了题为《深化改革创新、促进融合发展,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不懈努力》的工作报告(以下简称《工作报告》)。结合《工作报告》和当前业界关注焦点,本报特选取《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核心技术突破等四大热点,约请相关专家对《工作报告》进行解读。

工业信息化报告:科学开展智能制造对实现“中国制造2025”具有决定作用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专项,在流程制造、离散型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方面新遴选90个左右试点示范项目,制修订50个以上智能制造标准。选择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转型升级需求迫切、地方政府积极性高、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地区,探索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继续分类推进石化、钢铁、建材、有色、稀土、装备、电子、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数字矿山和智慧园区建设。编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培育1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摘自《工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卢秉恒:互联网、人工智能是影响今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技术,制造业是社会创造财富的根本。智能制造就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带动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关键技术,科学开展智能制造工程,对实现《中国制造2025》具有决定性作用。

实施《中国制造2025》与智能制造工程,必须全社会协同。需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地方科研项目等科技计划全面协同,克服各自为政、互不通气、争抢资源等现象,把基地、人才、项目、企业有机汇聚,做到既能举国一致,作一些大事情,又能发挥各层次的创造性。打破部门、单位的相互封锁,打破影响协同的体制性障碍,做到做好军民融合。

智能制造是在制造自动化的基础上,瞄准质量目标及效率优化,智能地控制生产过程。智能化可以瞄准制造质量、效益的目标,智能调控生产过程,可以成倍提升效率和质量。绝不能把数控化、自动化(属于工业3.0的水平)与智能化(工业4.0的标志)混为一谈。当然,在我国工业3.0尚需要补课的国情下,对于企业实施自动化,我国仍然要满怀热情地去鼓励支持,但不能在实现智能化的情况下,不重视自动化的实施,仅仅是走过场,一场运动过去,智能化仍然相距甚远。

智能制造是通过设备智能化、车间智能化,乃至全社会智能化全面实施的。智能装备布局充分的传感器,采集制造过程信息,通过对制造工艺的深入研究,智能决策控制制造参数,实现效率和质量最优。车间智能化通过智能调度和控制,提高生产线的效率,实现设备的充分利用和在制品通过时间最短,达到精益生产。而大数据则在全社会范围内,使制造活动最优化,利用互联网组建物联网,实现全局最优。因此,传感器、智能软件和大数据是智能制造的新三基。

实施智能制造的应用示范是必要的,但必须首先重视自主研发。不能仅为政绩而示范,只抓示范,不搞研发。结果是引进了国外片段的技术,支持了跨国公司工业4.0产品的研发,自己仍缺乏核心技术,重走引进再引进的路。还可能出现人们所说的,洋机器人上岗,中国工人下岗的局面。我们有这么多的大学生、研究生的智力资源,应该有效组织起来。

营造制造业发展的优良环境,使社会资金更多更有效地投向制造业,是我们能否迎战国际制造业争夺战,保证《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基本保证。否则,一切都是奢谈。

让中国各级政府、中国金融界、中国制造企业认识到智能制造对中国制造将要发挥的重大影响,肯花时间、精力、资金投入智能制造的研发和产业升级,是制造业摆脱低价位竞争的死亡之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