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是一个典型的OTL电路,电路中的C1称为自举电容。它在电路中作用如何?为分析方便将图1简画成图2。
图2的电路中是没有C1的情况,在功放中各级的放大管总是考虑充分利用的,即在输入信号U1的作用下,放大管工作在接近饱和与截止。此时从充分利用输出管的角度出发。希望BG1的集电极饱和此时VCE1=0.5~1V左右,故E点电位VE=-(24-VCE1),因VCE1饱和压降非常小,可忽略不计所以VE=-24V。当U1负半周达峰时,则BG1截止,BG2导通并接近饱和此时VE接近为0伏,那么负载RL得到的高流电压平均峰值为12V。
上述是理想情况下的情形,但实质上图2电路是做不到的,当BG1饱和时,|VE|不可能达到V1。这是因为BG1实质上是一个发射极输出器,所以VE≈VB,当BG1导通时它的发射极流入负载的电流增大,从而使|VB|减小,因此|VE|就不可能达到24V,这样RL的平均峰极电压将小于12V。
从以上分析可知,最简单的解缺办法是用一个比24V高的电源电压来给BG1供电。这样由于A点电压的提高,|VB|也就提高了。于是放大器的输出电压幅度也有条件增加。电路中利用图1中的C1和R5可在不增加供电电压的条件下来提高A点的电位,其原理如下:在静态时VA=-(24-IC3*R5)≈-24V,而VE=EC/2=-12V,那么电容C1上的电压VC1就是VA和VE之差是12V。因此电容C1被充电到12V。当加入信号U1,BG3导通时VE从-12V向更负方向变化(这是因为BG1开始导通)即|VE|增加,由于A点电位VA=-(VC1+|VE|)因此随着|VE|增加,|VA|也自动增加。例如当|VE|变到24V时,|VA|可达12+24=36V,这就相当于A点由一个36V的电源供电一样。电阻R5的作用是把A点和电源EC隔开,这样A点电压增加才有条件。
由上可知,利用C1可把A点电位|VA|自动提高故电容C1我们叫做自举电容。
相关文章
- 医疗健康平台Brook.ai:获4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助力糖尿病患者病情管理
- L4级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正式量产下线,商业化落地也同步展开
- Thor Trucks推出ET-One电动卡车欲挑战特斯拉Semi卡车
- 剖析可穿戴市场:医疗应用起飞先行?
- 广汽传祺GM8最新谍照曝光,贯穿式尾灯却是亮点!
- 电压调整模块(VRM)拓扑综述
- TD-5型超声波微型雾化加湿器
- 意法半导体继续扩大生态系统 推出STM32F722/723系列新一代探索套件
- 智能计算机医学植入器,监控患者生命特征
- 由RM4151变换器与RC3403四运算放大器组成的光电隔离
- Facebook欲缩减Libra加密货币项目
- 比亚迪新电动车上市,续航300公里!售价23.59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