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控

中国机器人业突围,核心技术成最大关键

2020-05-02 04:01:28

  英国《经济学人》报道,201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年购买机器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去年购买了36500台机器人,工厂的业主们现在更倾向于购买更便于管理的机器人。这背后是中国急速上升的人工成本,以及机器人价格的快速下降。

  有关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13年的十年间,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增长3倍,年平均增幅15%。2013年国内有27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超过20%。

  “机器人的价格每年下降30%,几年前20万元的机器人,现在只需三分之一的价钱。”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董事长张小飞说,“人力成本上升与机器人成本下降的交叉点,今年将会出现。机器人投资回报期已缩短至1~3年。”

  以往机器人主要用于汽车业,今年国内电子、锂电池、LED、食品、金属加工等行业也开始广泛地应用机器人。因此,业内称今年是“中国机器人元年”。

  按机器人安装量算,中国机器人市场目前还小于日本、韩国。张小飞预测,到今年年底,中国将有望超越日本、韩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201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新增数量2.55万台,2013年新增3.37万台,增速近50%。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计,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新增数量将达4.35万台,同比增长约30%。

  中国机器人市场,已经进入成长的快车道。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28台/万人,今后几年将以3%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密度将达115台/万人,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因此,国外机器人巨头积极抢滩中国市场。2013年,前十大外资机器人品牌在中国销售数量总计2.6万台,出货量在1000台以上的有9家。以发那科、ABB、库卡、安川四巨头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去年占据了中国87%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外资企业加紧在中国布局。像总公司在意大利的柯马机器人,已在中国昆山设立了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柯马机器人一般工业经理忻煜说:“中国2013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增幅超过50%,其余经济发达国家机器人年增长变化平稳。汽车工业依然是机器人最大客户,但增长趋于稳定,一般工业(除去汽车业)代表未来。”

  而新松、汇川、广州数控等一批中国本土机器人企业也迅速崛起。但是,它们的规模仍然偏小。2013年,国产机器人企业出货量基本都在500台以下。汇川技术、新松机器人去年的收入分别只有17.3亿元和13.2亿元。

  “国产机器人企业面临内忧外患。核心技术缺失、零部件基本外购、产能瓶颈约束、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两三年内都难以解决。”张小飞说。

  为了扶持本土的机器人产业,国家近两年已出台相关政策,并颁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福建、重庆、洛阳、广州、芜湖等10省市出台了机器人扶持政策,东莞、深圳等地的机器人扶持政策也即将出台。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基地)已超过30个,产业园规划面积超过2.8万亩。到2020年的规划投资额超过5000亿元。张小飞认为:“2.8万亩是非常大的数字,其实机器人不是传统制造业,不需要那么大的面积。”

  政策热潮使企业数量激增。截至2014年5月,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总量353家,其中做系统集成的占86%,做伺服系统的占5.67%,做控制器的占 4.25%,做减速器的占3.68%。张小飞预计,今后三年,国内机器人企业将以每年50家左右的速度增加,“中国机器人行业未来竞争会非常激烈”。

  目前,国内A股有35家机器人行业的上市公司,其中有9家是2014年上半年才涉足机器人领域的。国信证券分析师朱海涛冷静地指出,新松、汇川市值成长很快;为了增加市值,许多上市公司进入机器人行业,但“80%是造概念”。

  国际四大机器人巨头虽然控制器全部自己生产,但是减速器则全部外购。它们都是建立核心优势,扬长避短。

  张小飞直言,要想突破机器人国产化的瓶颈,国内机器人企业首先应当认准自己的行业和定位。“目前国内很多企业追求‘大而全’,但是这个行业十分细化,需要专注的精神,国内企业对自身定位的盲目制约着它们自身的发展。”

  “国外的大公司不论是自产还是外购,都有完整的一体化系统,而这是中国企业所欠缺的,国内真正专注某个特定领域的机器人企业很少。与国外大企业比起来,中国企业仍然欠缺一体化的系统设计。”张小飞说。

  他建议,龙头企业可以通过与中小企业长期合作,带动它们成长,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匹配与协同。此前,三星和LG都尝试过这种做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