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光爆出苹果频频招纳医疗健康与可穿戴设备人才的消息,还爆出了 HealBook 应用与 iWatch 的计划。而今天路透社的报道,再一次印证了苹果对医疗健康产业的痴迷。
据称,一名该领域重要的研究者两周前加入苹果公司。此外,一名医疗专业人士和硬件专家也加入苹果。与此事有关的消息人士拒绝透露他们的名字。而不仅如此,一名匿名人士告诉路透社,最近他有机会与苹果 iWatch 团队的高管一起坐下聊天,对方告诉他,苹果有志于超越可穿戴设备,模仿 App Store 考虑打造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对于非官方消息,苹果发言人照例不予置评。不过,距离蒂姆·库克(TIm Cook)所承诺的时间,还剩下 7 个月。
苹果的未来,设备即服务
昨天弗雷德·威尔逊(Fred Wilson)做客 TechCrunch Disrupt 大会,称苹果将于 2020 年以前失去科技界前三的宝座。理由是“苹果太过于扎根硬件,但我认为硬件越来越演变为商品。他们在云端的产品大都不太好,我不认为他们考虑过数据和云端的产品。”
针对这个言论,一向维护苹果的 DaringFireball 则扒了一下 Wilson 的历史:2009 年,因为不看好苹果,弗雷德卖出手中所有苹果的股票,当时苹果股票价格为 91 美元一股,现在是 601 美元一股;2010 年,弗雷德开始推动 Union Square Ventures 投资 Android 相关的项目。很显然,对于苹果,弗雷德一向是看空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弗雷德有自己的立场,很正常。但现在则要理性讨论一下,苹果的未来是否仅仅局限于硬件产品。
实际上,从 iBeacons 到传闻中的 HealthBook,我们都很明显看到苹果正在拓展硬件产品的内涵。如果以 iBeacons 的角度来看 iPhone 等移动设备,它们还仅仅是一个攥在在用户手里的手机吗?不是,它是方便商家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界面。
正是 iPhone 这样的智能设备流行,才造就现在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在数字世界与原子世界之间,iPhone 等智能设备充当着沟通的界面,而移动互联网则通过一个个应用,为用户提供服务。所以我很赞同之前有人提出的这个概念:设备即服务。
用户才不管智能设备背后是云端,大数据,深度学习什么的,他只在乎最终的呈现形态。
而通过亿级互联网硬件产品所构筑的平台,苹果虽然在数据和云端落后于 Google,但在其它方面依然拥有相当大的优势。根据此前库克在 2014 Q1 财报的电话会议中透露,苹果目前拥有 8 亿 iTunes 账户,大部分账户与信用卡进行绑定。尽管 Google Now 的体验比 Siri 更加优秀,但是不意味着苹果不可以改进,而关于用户更加具体的信息,苹果掌握得要比 Google 深入得多。
可穿戴设备的专业化
如果路透社透露的这则消息为真,那么我们可以判断,苹果将依旧发挥自己在产品方面的突出优势,以一件杀手级的产品征服医疗健康界。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这个产品是什么,但几乎可以肯定是 iWatch 以及背后苹果所提供的软件、互联网服务。
最近业界流行一句话,可穿戴设备怎么样,大家都在等待苹果的 iWatch,为产品形态做出明确的定义。那么,苹果进军医疗健康产业的动作,是否表明了可穿戴设备的方向?
按照苹果现在的动作,如果我们依然把 iWatch 视为消费级电子产品,已经有点说不过去。而可能集成了心率、血糖、血氧等生物传感器的高科技手环,不论定价,还是功能,怎么看也不可能亲民。把 iWatch 视为消费级电子产品,是一厢情愿的想法,iWatch 更可能的是改变传统医疗模式的专业硬件设备。
《颠覆医疗》一书,以详实的论证,以及生动的案例,指出当前医疗界的流弊:
循证医学思想下得制度设计和诊疗方法,只能利于一个抽象的群体,而无法惠及具体的个人;
一些有名望的专家提出他们的医疗建议和“健康指引”,影响社会大众的医药决策,但是这些专家的意见却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
作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针对个体而非群体的实验数据。”
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更加深入我们的生活,移动医疗方面的改革也越来越多。但仅仅是基于手机的移动医疗创新,仍然不过是重新组织信息。而 iWatch,以及可穿戴设备,则是医疗健康行业解决自身问题所需要的手术刀。
《颠覆医疗》曾经如此展望移动医疗的未来:
以前,患者和医生从未获得过的数据,现在源源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在电子健康病例和患者的个人健康管理系统中,有着患者的生物学和 DNA 排序数据,列出了所有药物基因组学交互作用。黄这些先别说分享给管着的药剂师之后,针对病情开开出的处方拥有全新的精准度。随着时间的发展,面对面的诊所问诊数量将大幅减少,前往急诊室就医的患者数量也会相应减少。那些精通数字化医学的医生,将拥有绝对优势,他们在治疗效果、服务质量和成本方面的相关数据,会在网上公布,并经常自动更新。古老的家庭出诊将重返舞台,但却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
但这些愿景,必须体现在一个实体产品当中。若没有硬件作为服务的界面,虚拟服务就没有出口。
而苹果这样的做法,对于现在如火如荼的可穿戴硬件创业领域来说,会有怎样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