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移动医疗行业的从业者,回望2015年,还是有很大遗憾。
在过去的一年里,移动医疗乃至互联网医疗行业确实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面对医患矛盾的沉疴,诸多的努力不过是隔靴搔痒,换个客气一点的说法,如果有成绩,仅仅是有一些边缘改进而已。
频频爆发的医患冲突,以及前不久的“天价黄牛号”事件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中国的医患问题。以我个人之见,医疗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供需不平衡,另一个症结则是体制导致的自由执业问题。这两个症结又互为因果。
对于后者,当下显然无法过多讨论,我们还是重点看第一个问题。从供需关系上看,供给侧资源不足,资源使用不均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而需求又在持续增长。从宏观的层面看,如果要缓解这个问题,大致看,有如下几个可能性:
一是提高供给能力。增加医疗卫生人员数量,增加医疗投入。而看现状,短时间内增加医疗卫生人员数量不太现实。因为医疗有其特殊性,必须要达到一定标准才能从业,更不要说合格的从业人才培养周期漫长,无法拔苗助长。
相反,因为执业环境差、风险频发、物质激励不够,合格的医疗人才还在迅速流失。对当前的状况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国医生期待的“多点执业”也只是在试水阶段,翘首以盼的“自由执业”则更是遥遥无期。
过去一两年涌现了不少创业公司,面向医生群体提供服务和产品,随着资本升温,有些做移动医疗App的团队借鉴O2O开始不计成本地“抢夺”医生专业用户,一度出现医疗App太多,医生都不够用的情况。对这些医疗团队来说,获取了医生用户之后,接下来做什么,是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其二是提升医疗资源效率。短期看,期待提高现有医院体系流程和效率也需要极大的耐心。
目前也仅仅是看到一些医疗机构开始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进行服务流程的边缘性改进,比如,现在可以通过微信,通过一些医疗App进行挂号,一定程度上做了边缘改进,而就医流程的整体体验,依然看不到任何改进的可能性,效率也依然低下。
是否有可能提高医生的效率?倒存在一定机会。毕竟医学是个需要持续学习的领域,从业者如果可以通过新的传播媒介,通过新的技术手段让医生群体快速学习,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医学知识,学到新的治疗手段,那么无疑会对行业有积极促进的作用。但这个毕竟也还是个渐变的过程。
三是优化患者对医疗的需求。但一个大前提是,中国不太可能出现医疗需求下降的情况,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医疗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现在的情况是,常见病和一些慢性病的医疗需求,是否可以通过二级医院分流,而不是都奔赴三甲医院?用户对医疗的认知偏差导致医疗资源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恶性循环,三甲医院又无法对所有来访患者提供足够的服务资源,患者也难以满意。
那么是否有可能对患者群体日益增加的需求进行引导,从而缓解医疗压力?政府在积极推动分级诊疗政策,但只有大众对于医疗和健康能够具备基本的科学的认知,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这一问题才有可能得到缓解。而对大众的认知培育,需要长期投入,好在现在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这样的渠道,能更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降低了用户教育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