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医改政策和各类高新技术凭借强大的赋能力,将中国的医疗信息化产业推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前瞻研究院预测,2020年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元。从发展周期来看,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仍处于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医疗卫生机构由“点”到“面”的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新医改政策和各类高新技术凭借强大的赋能力,将中国的医疗信息化产业推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前瞻研究院预测,2020年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元。
从发展周期来看,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仍处于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医疗卫生机构由“点”到“面”的信息化的发展阶段。该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一些整体趋势也是相当明显的:
1、产业链上下游整合趋势明显,生态思维崛起;
2、医疗卫生行业IT投入持续增加,且软件和服务的投入比例不断上升;
3、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成为下一步建设的重点;
4、全院级信息化建设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5、大数据变现以及服务收费成为重要趋势之一;
6、区域信息平台或将成为争夺重点。
那么对于2017年的医疗信息化行业来说,有哪些关键词是不可错过的呢?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将在以下篇幅中,将我们从大量信息化相关数据中获得的洞察与思考分享给广大行业同仁。
医院信息科职能转型
从1995年到现在,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走过了一个伟大的时代。《2015--2016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4月,住院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门急诊医生工作站等系统的实施比例均已超过65%,已经制定全面信息化建设规划的三级医院达到了55.85%,三级以下制定全院级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占比也达到了28.35%......需求的暴增,必然会给医院信息科带来更为多元化的挑战,面对变化了的宏观环境和市场需求,信息科职能转型迫在眉睫。
一、人员结构转型。按规定,医院信息科的岗位设置应该包括信息业务管理类--信息中心主任; 信息技术管理类--信息综合管理岗位、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岗;基础设施管理类--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岗、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岗、信息化标准岗;统计与数据管理类--统计综合管理岗、数据资源建设岗、数据利用岗。也就是说,信息科人员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从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的随机抽样数据来年,当下信息科的工作人员以计算机专业为主,这就决定了设备和信息系统维护会成为医院信息科的重点。毋庸置疑,当下医院信息科的人员结构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期信息化建设的综合需求,医院信息科迫切需要引入运营管理、数据分析类人才。
二、角色定位转型。今天的医院信息科已经不能够简单的定位为IT服务部门,其还需要参与到医院管理、决策、医院运营发展规划制定等重要工作中来,因而,医院信息科必须要完成由IT部门向管理部门的角色转换。
三、工作方向转型。关于新时期医院信息科工作方向转型的问题,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胤涛曾做过比较经典的论述,“医院通过剥离与医疗业务关联不紧密或非医疗核心业务来降低人力成本和资源投入的工作方式也会很快到来,信息科若不向基于数据分据的医院业务管理方向转变,还只把工作重心放在设备、信息系统维护上,必然会沦为被剥离的对象。”
DRGs
DRGs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比较先进的支付方式之一,其通过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定额支付标准的制定,达到医疗资源利用的标准化。DRGs进入中国到现在,其应用范围已经从最初的住院患者付费,延伸到了医疗质量管理、医院评价、医生评价等多个方面,受到了行业领导者和医院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当然,DRGs在深化医改、促进三医联动落地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1、整体打包,有利于控制医药费用的不事理上涨;2、收付一体,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受益;3、分级定价,有利一促进分给诊疗格局形式;4、标准统一,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制度规范体系;5、优化管理,有利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2017年6月28日,《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指导意见明确了本轮支付方式改革的五大任务:1、实行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2、重点推行按病种付费;3、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试点;4、完善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支付方式;5、强化医保对医疗行为的监管。
截止目前,C-DRG收费规范和C-DRG收费付费改革试点工作已经以福建三明市、广东深圳市和新疆卡拉玛依作为试点城市展开,近期唐山、邯郸二市也在试点准备阶段。国家卫计委财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力争2019年试点城市扩大到50个,2020年扩大到100个城市大规模左右。”
此外,国家卫计委财务司目前已经完成了《全国公立医院成本管理办法》和指导手册,正在和财政部会签,其中的病种成本已经有了全国层面统一的建议方法,指导地方科学合理的制定病种价格。所以说,虽然DRGs在应用和推广方面,还存在编码如何与临床紧密结合、编码更新、人才缺乏、壁垒依然存在等现实问题,但大势不可挡,我国已经迎来DRGs收付费方式改革的新时代。
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最终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从而实现各级医疗机构职能回归的理想就医格局。2009年,国家级政策首次提出分级诊疗概念,分级诊疗正式进入公众视野。此后,国家级政策相继发布了分级诊疗工作考核评价标准,明确了分级诊疗各方面的数据指标,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部署开始加快。
2015年,《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指出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建立并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同年,《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此后,多个省市出台了分级诊疗相关文件。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国办发〔2017〕37号),明确了今年需要抓好的70项重点工作任务,分级诊疗被列入2017年医改工作重点。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刺激下,全国多个地区在分级诊疗方面的探索也在进行中,目前国内建设分级诊疗制度的尝试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调整医疗服务体系定位,重新定位医疗机构诊疗责任和范围;2、建立强制首诊、转诊机制(青海强制逐级转诊制度);3、调整支付线,提高首诊报销比例(青岛首诊激励制度);4、医联体内的转诊制度;5、将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分级诊疗体系;6、设置不同等级医院诊疗病种范围。此外,远程医疗、基层医疗服务、家庭医生、慢病管理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
分级诊疗政策落地的关键因素是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全科医生总量的不断增加,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已经针对痛点发力,此处不做赘述。从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收集到的数据来看,虽然受补偿机制、患者观念等主管观因素影响,分级诊疗制度离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其作为国计民生大计,政策层面态度明朗,纵然道路曲折,但前途一片光明。
医联体
医联体建设的初衷是平衡大医院与小医院之间的门诊量,共享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医联体是通过搭建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数据的跨机构流通和交换,医联体内所有医院统一资源调配,医疗、专研仪器设备实行专营共用;检验结果、资源调阅互用;预约挂号、病人医嘱信息、诊断信息、检验检查数据和社区健康档案信息共享等。
2017年4月1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建设列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由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进行部署。同年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2017年要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每个地市以及分级诊疗试点城市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方式,引导医联体内部初步形成较为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和较为顺畅的转诊机制。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
按“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制度设计,医联体的发展重心并不能仅停留在以固定患者群、获得稳定收入为目的的浅层次合作层面上,国家应结合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用政策引导医联体将建设重心放到基层医疗机构上,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大量技术骨干人才;为基层医疗机构添置硬件和软件,帮助其取得实质性发展;辅导基层医疗机构建章建制,走规范化管理之路。
对于大医院来说,随着医保控费和医疗价格的提升,对基层病人的虹吸效应会减弱,因而,根据政策方向,主动牵手二级和基层医院是其布局重点;而对于二级医院来说,借力大医院品牌优势,是个迅速提升影响力的机会;一级医院在整个医联体中是最大的受益者,随着相继取消收支两条线,放宽用药限制,提高医保比例等政策的落地,门诊量应该不成问题,要做的就是苦练内功,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
互联网医疗
易观智库最新发布的《中国医院互联网化专题研究报告2017》指出,目前中国医院互联网化处于移动端的启动期,医院互联网化率低于10%,2016年8.8亿网民中只有近3成建立了互联网医疗使用习惯。但报告预测,未来五年,医院互联网化率有望提升到80%。未来10年,互联网将成为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全面重塑主诊过程,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互联网医疗的最大价值就在提高诊疗效率和用户体验,通过将互联网与医疗深度融合打造“智慧医疗”,不仅推动了医院智慧管理及医疗技术、医学科研等的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挂号、复查、支付、会诊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来实现,病人的就医模式发生了变化,也进一步重构了检查、检验、预约和取药的模式。当然,目前的这些应用,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信息层面,涉及到医疗核心环节的服务,医疗机构和行业企业都还在摸索中。
当然,医生多点执业、医药电商崛起、社会办医藩篱逐渐打破、移动医疗政策、社会老龄化化程度加剧、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升级以及拥有技术、人才、资本、资源等优势的企业进入,我国的互联网医疗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人工智能
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下一步将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发展,当然,人工智能与医疗行业的深度融合也被列入重点任务。同年11月15日,科技部召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会议公布了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标志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重大科技项目进入全面启动实施阶段。
此外,人工智能高效的计算和精准的分析与决策能力正是医疗行业所希求的,对患者而言,高度智能化的医疗条件使得就医体验得到优化,还能大幅降低医疗成本,减轻负担;对医生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大幅降低误差风险,提高诊断准确率。再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等因素,医疗人工智能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充满想象。
现阶段,我国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通过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医疗,改善治疗验。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7年10月,我国涉及人医疗人工智能相关业务的企业已经达到了147家,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基因测序、药物研发、医疗智能语音识别、智能影像识别、医疗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智能决策、智能诊断、健康管理等方面。从应用层面考量的话,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还处在相对比较初级的阶段,行业标准、监管体系、运营模式、信息孤岛等方面的问题一直存在,但是从整个行业的发展大势上来看,随着医疗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的丰富和应用程度的深入,未来与医保打通也是可能的。
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最新主要集中在:1、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流感疫苗研发;2、人工智能系统研发新药;3、利用人工智能来进行直肠癌诊断;4、乳腺癌诊断;5、帕金森病的提前预测;6、利用算法鉴定阿兹海默症患者。
网络安全
这是最好的时代,又是最坏的时代。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各类高新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的逐步落地,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率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广大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就医体验得到极大提升,但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任何新的探索和尝试都要承担巨大的安全风险。
在医院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中,信息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给医院信息安全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1)远程会诊、网络医院等新型诊疗模式要求内外网数据交换,传统的内外网物理隔离方式无法继续;(2)数字化健康数据的统一管理,引入了云计算技术、大数据的应用,会使患者的个人信息更集中、更易得;(3)自助设备和新型支付方式给医院和患者的资金带来新的安全挑战……当然,数据是医院信息安全防护的重点,任何的灾害、安全事件所导致的医院业务系统宕机,都会降低患者的就医满意度,损害医院的信誉,处理不当则可能会引起医患纠纷、法律问题甚至社会问题,所以说,今天的医院IT部门所承受的压力不仅来源于建设需求,还有随时有可能发生的内外威胁。
美国政府最近发布的一份关于改善医疗健康行业网络安全的报告中,总结了当下急需解决六大问题:1、定义和简化领导力,医疗健康网络安全的管控和期待;2、医疗设备和医疗信息技术安全与适应力的改善;3、加强必要的医疗队伍能力,以确保他们有足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术能力;4、通过网络安全意识和教育手段提高应急能力;5、创造用于保护研发成果及知识产权的机制;6、提高行业风险、威胁相关的数据共享。
大数据
继去年六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纳入国家大数据战略布局之后,2017年6月,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牵头组织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队”正式宣布筹建。筹建国家队的目标为:1、通过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群众,努力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2、通过健康医疗大数据支持三医联动、分级诊疗、异地结算和远程服务等,为深化医改注入新动力;3、通过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创新健康服务新业态,发展健康科技产品,推进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全健康产业链的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为国民经济增添新动能。
2016年,全球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投融资事件52起,总金额超过91亿人民币,其中我国达28起,占比超过50%。相关机构预测,2020年,中国医疗大数据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79.05亿元。
从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医疗机构正在努力整合所有的医疗数据,患者的个人数据在逐渐从临床信息转变为健康、基因组学信息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借力信息技术,建立预测模型,然后再通过模式的创新,实现健康医疗数据价值的最大化。
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在快速发展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型健康医疗服务业态,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各级平台的建设工程也在加速推进中。据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透露,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制定《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服务暂行办法》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前者将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实行分级、分类和分域管理,确保隐私和信息安全基础上,逐步实现互联共享。后者将明确,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管理应当遵循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权责一致、确保安全的原则。
医疗云
医疗云是医院信息化服务的新模式,是医疗IT应用方面的阶段性变化。其通过云端为医院提供所需的各项业务应用,从而有效的避免基础设施重复投资和多点维护成本高的历史问题,此外,云技术成缩短项目周期和个性化需求实现方面的优势也是相当明显的。因而,基于我国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供给能力不足等客观原因,医疗云在2017年的热度迅速增加。
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医疗云的市场规模达到了36亿,预计2017年医疗云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1亿元。整体来看,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医疗机构对云计算接受度的不断提高,未来几年医疗云将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医疗云将会进一步扩大部署范围,核心业务系统将会逐步向云端迁移;医疗云的部署将会从大型医院向中小医院拓展;区域卫生云的部署会向深度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云的应用上还处于尝试期,但是其体量小的业务特点更适合使用云计算技术,预计未来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会加快医疗云部署的脚步;健康云的盈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和成熟,落地的案例将会逐步增加。
未来,借助云解决方案,医疗供应商可在患者家中安装远程移动诊断设备。这些设备接入云端后,医生即可通过云端预测分析等应用程序,对患者进行持续监护。这样, 慢性病人在家里便能接受诊疗, 而医疗供应商可以随时跟踪治疗进度, 提前预测患者的健康问题, 并在必要时进行干预。 如此, 上门诊断的必要性将大大减少, 患者在家中即可通过云端与医生沟通血液、唾液和其他检查的结果, 而医疗供应商则可对这些结果进行远程监控。这样的愿景正逐渐实现。
物联网
不可否认,物联网在健康医疗领域的价值已经逐渐显现。埃森哲(Accenture)在2017年发布的《2017年医疗物联网调查》中指出,到2020年,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市场价值将达到1630亿美元,2015年至2020年间复合年增长率为38.1%。
报告显示,当今的医疗机构对于IoHT解决方案的投资比例正随着IT预算的整体规模增加。IT预算总额低于2600万美元的医疗机构,将其预算的5.8%用于投资物联网;预算总额为2600万-5000万美元的医疗机构,投资比例为9.6%;预算总额为5100万-1亿美元者,投资比例为10.4%;预算总额为1亿-2亿美元者,投资比例为12.6%;预算总额超过2亿美元者,投资比例则达到了13.7%。57%的医疗机构表示,他们的IT部门是IoHT投资的主力;而26%的受访者表示,其机构中的研发部门是投资主力;另有约10%的受访者说,他们的机构中设有专门负责IoHT事务的子公司或部门。
实践证明,物联网技术的出现,能够帮助医院实现对医生、护士、病人、设备、物资、药品等医疗对象的智能化感知和处理,支持医院内部信息化、设备信息化、药品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等。简单来说,物联网既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也帮助医院实现了开源节流。当然,不能忽视的是,医疗物联网领域的网络安全重要性要高于其他行业,大多数健康数据泄漏及黑客事件都是在物联网接入点发生的。
截止目前,医疗物联网在远程看护、保健与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应用已得到市认可,大量的开发者也在研究如果将物联网以最快速度推向市场。从最新版的《国家智慧医疗评估体系及其权重系数》中可以看出,物联网在未来智慧医院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