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和DARPA的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片上激光雷达传感器,其体积如此之小,可以在10美分硬币表面摆放多个激光雷达传感器。它是利用激光和类似于雷达的技术来探测距离。激光可以为为激光雷达传感器带来更高的分辨率,因为光的波长比无线电的波长小大约10万倍。
目前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常用激光雷达,其中包括激光器,独立的自由空间光学元件,以及较大的外部接收器。激光接收器模块被机械地旋转和上下摆动,并得到完整的场视图。目前激光雷达系统花费从1000美元到 7万美元不等。
MIT和DARPA开发的新型雷达传感器使用300mm晶圆制成。这意味着,以每年数百万产量计算,单颗片上激光雷达传感器生产成本约为10美元,由于没有移动部件,传感器速度比当前机械激光雷达系统快1000倍,非常适合仅在短时间内跟踪小物体。
这种微小传感器尺寸是0.5毫米x 6毫米,并具有可转向的发送和接收相控阵和片上锗光电探测器。这种传感器没有集成激光功能,但研究人员表示,其他团队已经证明在未来的芯片上可以集成激光器。
日本发现中微子可能也有对称性破缺现象
东京8月8日电 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等日前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不仅在夸克中,在中微子中也很可能存在对称性破缺现象,这将有助于揭示宇宙形成之谜。
根据已知理论,大约137亿年前,宇宙在一次“大爆炸”中诞生,之后出现了夸克、电子等粒子和同样质量但电荷相反的反粒子。粒子和反粒子一旦碰撞,将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后湮灭。因此,如果两者始终并存,宇宙中的物质最终将消失殆尽。而现在反物质却几乎全部消失了,形成了由物质构成的宇宙。
对称性破缺理论是解释这一现象的一个理论。科学家认为,反粒子幸存几率不如粒子,是因为除电荷相反外,还存在其他微小差异,这种粒子和反粒子的性质差异被称为“对称性破缺”,它的机制是亚原子物理学的一大谜团。
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因发现有关对称性破缺的起源而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于1972年在标准模型框架下就特定对称性破缺的起源给出了解释。他们当时预言,标准模型中必须包括一些当时还未发现的夸克,夸克是比质子和中子等亚原子粒子更基本的粒子。之后20多年时间内,他们预言的夸克逐一被发现。
虽然对称性破缺理论已在夸克这种基本粒子上获得了实验证明,但在中微子上还没有相关实验研究。
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等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从2010年起,利用位于茨城县的质子加速器设施“J—PARC”,向约300公里外的岐阜县的大型中微子探测器“超级神冈探测器”发射中微子和反中微子,观察它们各自的变化情况。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分别会有3种变化形态,在空间飞行时会有变化。测定结果发现,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在形态变化概率上存在差异,研究小组认为,其中很可能存在对称性破缺现象。
这一研究有望进一步帮助揭开宇宙形成之谜,今后研究小组还将收集更多的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