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恒大与FF、许家印与贾跃亭之间的恩怨纠葛终于达成了和解,恒大本想着FF和贾跃亭正是危急存亡之时,斥资解救其于水火之中,不仅“双赢”,也是一段“雪中送炭”的佳话。遗憾的是,恒大也啃不下贾跃亭这块硬骨头。虽然这是一次两败俱伤的合作,但及时止损也算明智之举,此后贾跃亭带着FF继续寻找资金池,许家印带着恒大物色下一个汽车标的,再见恐已是“狭路相逢”了。
显然,恒大早有准备。
刚与FF和平分手,恒大就宣布“新欢”上位。2019年1月15日,恒大斥9.3亿美元收购一家总部位于瑞典的全球性电动汽车公司NEVS,随后恒大注资1亿元成立恒大智慧充电科技有限公司,专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服务。此前,恒大还布局了经销商一环,2018年9月,恒大以144.9亿元价格获得广汇集团40.964%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为何恒大对汽车行业一往情深?
首先从房地产企业的缺陷与困局谈起。
改革开放初期,巨大的市场化红利推动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崛起,催生出了一批时代淘金者,随着红利消失、市场需求迁移、政策管控和城市化进度见缓,房地产企业正面临着产业的转型,从一个项目时代向产业时代的跨越。
2019年1月13日,王健林在万达年度工作总结上指明了“为何要从房地产转型”的原因,一是房地产是强周期性行业,行情参差不齐,在周期变化中会有很多企业死掉,大企业不可能完全摆脱周期魔咒;二是房地产现金流不长远。房子不是快消品,更新速度很慢,一个国家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房地产市场就会萎缩,企业数量就会减少。这是房地产行业的两大缺陷,倒逼着企业纷纷探索转型之路。
先是融创董事长孙宏斌为向文化娱乐的方向探索转型,斥165.5亿投资水深火热的乐视,后投资失败,代价惨重。此时同为地产商的孙宏斌和许家印想必惺惺相惜,竟在同一个人身上押错了宝。
恒大转型之殇
友商正在排兵布阵应对战情,恒大也在积极部署“兵力”建设新的城池,可转型是一场恶战,而恒大输得挺惨。
失意的恒大冰泉。2013年11月,恒大推出矿泉水品牌恒大冰泉,进行多元化布局,并有意将粮油产业打造成千亿规模。哪怕许家印豪掷百亿也没有挽救回恒大的轻工业,据恒大2014年财报显示,恒大冰泉仅实现10.9亿元的销售额,总计亏损23.7亿元。2016年9月,恒大27亿元出售恒大冰泉、奶粉和粮油业务,选择在快消领域全军撤退。
折戟的恒大文化。地产商似乎将土地视为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天然依托,万达、融创和恒大都在文创项目表现激进。这也是房地产商丰富商业场景,提高运营效率,塑造品牌文化的一大利器,可迪士尼的建造绝非只有土地。2015年12月,恒大布局文化产业全产业的“恒大文化”在新三板上市,2016年10月,恒大文化宣布退市,文化产业布局折戟沉沙。
变革的汽车产业是转型者的机遇
先后转型遇挫的恒大正在积极寻求新的机遇,此时一个执着于造车、颠覆与创新的灵魂与许家印相遇了,这个灵魂极具号召力和感染力(详情见盘点这些年贾跃亭挖来的“乐视军团”),并说服了许家印走上了造车之路,时下纷纷入局造车的互联人和跨界的董明珠也给了许家印信心,便有了恒大如今的一入“造车”深似海。
真正让恒大尝试转型的依然是红海似的房地产市场,恒大尝试过与更新速度极慢相对的快消品行业,无奈败北,或许才选择继房子之外的第二大空间载体汽车,而汽车的智能化发展正好迎合许家印布局的高科技产业,即可补齐恒大的科技短板。高科技、智能化、新能源是国家推动的蓝海市场,未来十年的产业布局,正在大船上瞭望新航向的许家印怎么能错过这一时代机遇呢?
巨人转身难,“买买买”也铺不平的造车之路
创立至今,恒大共做出7次重大战略决策,而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进行了重大战略决策,即2017年提出的以民生地产为基础,金融、健康为两翼,文化旅游为龙头的发展格局,进行多元化布局,转变为2018年形成以民生地产为基础,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为两翼,以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产业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22年的恒大上一次连续两年进行战略调整则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那时的恒大正遭遇着全球金融危机和公司上市受阻的两个寒冬。恒大这艘巨轮一方面正在面临着时代给的巨大考验,另一方面则预示了经济环境的波动正对传统产业的转型产生剧烈影响。
这无疑是恒大的关键时期,前有多次转型折戟的失败经历,恒大应当反思其中原因,多元化布局真的只靠砸钱就可以了吗?尤其是重技术、重运营、重品质、重安全、重融合的汽车产业,靠钱是铺不出一条顺遂的造车之路的。
巨人转身难,恒大能否渡过转型这关、走好造车这条路仍是个未知数,不知要做百年企业的恒大想清楚了吗?这亦是产业变革时代留给每一个入局者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