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汽车,方兴未艾。
在2019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召开之际,同时也为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汽车技术日”活动于3月18/19日在上海召开。
汽车技术日是中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开年大秀,在汽车技术日上,行业专家学者全面展示了汽车电子产业创新产品、技术、趋势和政策,分享核心厂商的优选汽车电子解决方案以及行业高端趋势走向。
作为“汽车技术日”的重要环节,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慕尼黑博览集团领衔主办 的“2019国际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论坛”也如期开幕。论坛期间,由包括产业机构、行业学者、业界专家以及行业领先企业在内的30多位行业大咖奉献了近35场精彩主题演讲,同与会嘉宾共同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生态、新动能和新格局,围绕两大领域平行交融展开议题,解读产业发展焦点话题。
与非网记者受邀参加本次论坛,下面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些诸位大咖演讲中的精彩部分。
智能汽车有怎样的发展态势?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状态,还是处于一个‘战国时期’”,清华大学苏州研究院成波教授在“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态势及策略”主题演讲的开篇说到。
智能网联汽车现在经过将近10个年头的发展,现在发展的势头还一点没有衰减,而且正在进一步加速。但是回顾从开始智能网联汽车概念的验证到技术的开发,现在逐步走向应用,谋求落地,从商业落地到大面积或者典型的应用,暴露出来了一系列问题,而且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技术和产品所能解决的范畴,。从我们整个社会的标准体系、法律体系,包括各个方面产业体系的构建来看,仍旧存在很多问题。
通过这么多年的迭代,无论是OEM,还是初创的科技公司、供应商,大家都对智能网联汽车有了一定的认识。
成波总结道:“对于自动驾驶公司来说,尤其是头部企业,它想要颠覆产业、引领潮流,现在已经从原型验证向产品开发、迭代,由应用示范向商业落地在大部迈进,而且看到了一定的希望;对于传统OEM,现在在主动转型,由于前几年没有预见到智能网联对于未来产业深刻的影响,现在已经在主动转型,抢关卡位来进行联合,但同时面临双线作战的问题;对于大型巨头的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他们谋求着对未来整个平台、架构、核心芯片的整合,在利用他们善于做生态的优势试图占据产业科技和核心产品的制高点。
另外对于制造型企业,以主机厂为龙头的供应商体系,面对着做自动驾驶方案、芯片、算法、通讯、模组的技术型的公司以及做服务平台的公司,如今面临着资金、生态和资源整合方面的巨大压力”。
在自动驾驶里边,主要就是以上提到的这么几个势力范围,相互之间,纷乱复杂,又如履薄冰。自动驾驶公司、OEM、出行平台、制造型企业在收购、寻求代工、争抢市场之间力求平衡。
智能网联汽车未来的趋势是驾驶无人化、出行共享化、高度集约化、产业生态化以及平台化。其中,产业重构、跨界融合也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
面对“战国之乱”,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最终应该还是会走向一个有序的发展,再加上人工智能、5G、IOT等新兴技术的附能和成熟,相信智能物联汽车在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以后,还是会向着良性的趋势发展,最终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充电桩VS充电网
此外,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在“充电重新连接世界”的分享中给我们介绍了充电网和充电桩的情况,于德翔认为,现在的电网形势还满足不了大规模的充电需要,这也代表着充电桩模式的充电方式不能满足大规模充电需求,因此需要建立充电网。
至于充电桩和充电网之间有什么区别?于德翔解释道,充电网是把一个区域里面的充电桩做了物理化的连接和智能化的改造,就形成了一个小微电网,充电网会选择在用电低谷时把电充到电动汽车里,在高峰的时候把富余的电放出来,充电网的能量是双向的,而充电桩的能量是单向的。
另一方面,充电桩和车之间的数据交互是从频变为电压,而充电网不一样,终端介入到电池和能源,充电王不仅仅是连接到电网还连接到新能源的发展,直接能联上,所以整个充电桩和充电网完全不是一套技术路线和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