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下旬,新型冠状病毒突然来袭,由此造成的疫情开始以武汉为中心,向全国以及海外部分国家和地区蔓延。2020年1月27日国家发布《近期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各地要充分应用“大数据+网格化”等新技术手段,抓好疫情预警、监测、排查、检测等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数据企业充分发挥优势,保障了各项防控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
1、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尽显技术优势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以及应用的成熟,叠加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高速宽带网络,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在此次疫情的攻坚战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中,互联网企业开始针对此次疫情发布相关的跟踪数据及发展趋势预测;电信运营商通过搜集数据结合人口流动大数据为疫情追踪、区域防控等工作服务提供支撑;
医疗服务系统实现及时公开与疫情相关的科技资源和数据,并利用百度等企业提供的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使新型冠状病毒RNA空间结构预测速度得到极大提高;智慧城市结合大数据技术提高疫情区域防控效率,精准排摸所有相关人员。
综上,大数据技术凭借成熟的技术和产业、快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并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疫情控制、现代医疗、城市治理等疫情防控重点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直接凸显大数据的产业价值。
2、大数据蓬勃发展,高效赋能产业生态圈
随着全球数据储量不断膨胀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面世,大数据正进入发展加速时期,应用范围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物联网、电子商务、社会化网络的快速发展,全球大数据储量迅猛增长,成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大数据储量为4.3ZB(相当于47.24亿个1TB容量的移动硬盘),2018年全球大数据储量达到33.0ZB,同比增长52.8%。
我国当前处于大数据发展的深化阶段,政策环境不断完善、技术体系趋向融合,“大数据+行业”渗透融合全面展开,新业态正在酝酿。大数据推动了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等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多种“大数据+”模式得到市场印证。
2017年1月,工信部编制印发《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展目标:到2020年,技术先进、应用繁荣、保障有力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30%左右,加快建设数据强国,为实现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2015年以来,我国一大批大数据产业园相继落地,大数据产业生态加速完善,相关标准和技术体系持续完善,应用市场日益壮大,产业国家影响力不断提升。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大数据产业受宏观政策环境、技术进步与升级、数字应用普及等众多利好因素影响,2018年整体规模达到4384.5亿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24%,预计到2020年规模将达到6605.8亿元。
另外,受益于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突破发展以及数据安全、产业合规等方面立法推进落实,健康、可持续的大数据发展环境正在形成。我国大数据产业正迎来全面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场潜力巨大。
3、大数据助力防疫布控,技术红利赋能公司未来
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疫情动态信息的公布、发展趋势的研判与预测、涉疫人员的精准定位、防控工作的指挥调度等都离不开大数据支撑。深耕大数据领域的企业纷纷与各地政府合作,“战疫”行动全面展开。
东方国信作为大数据领域的先行者,拥有完整的云化架构大数据产品线,并不断深化“大数据+”的战略布局,仅用三天便在泰达城市大脑的基础上开发出疫情防控检测系统;
天源迪科是国内优先的产业互联网和大数据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联合多地客户构筑“五位一体”的疫情防控体系;
烽火星空作为行业大数据和数字政府的重要技术提供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助力各地政府全面精准排摸。
综上,大数据在本次疫情防控方面的优势显著,未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将会加速向各行各业渗透,拥有大数据技术优势的公司,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市场机遇。